NEWS

  • 秋冬天氣轉變易「瞓捩頸」

      (香港成報報導)現時的天氣有時會顯得反覆,連續幾天和暖,但很快氣溫又跌至十多度,有脊醫謂,秋冬季的天氣轉變是「瞓捩頸」的高峰期,因氣溫變異引致整個身體的血液循環和肌肉都變得比較差。此情況通常在睡醒後便會即時出現,令頸部會抽緊和出現疼痛。

      談及導致「瞓捩頸」有不同的原因。註冊脊醫伍兆聰接受訪問時表示,頸椎暴露在寒風之中,令到頸的血液循環不好,肌肉處於僵硬狀態,如在睡眠狀態中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,是較容易形成「瞓捩頸」。天氣變異令環境氣壓轉變,關節如有炎症的情況的話,如本身患者有退化性頸椎關節炎,炎症繼而就會加劇,惡化起來。

      應用高承托力枕頭

      另外,有學生忙於考試或打工仔趕交數,導致天天熬夜等的這類壓力,頸的肌肉都會第一時間發出警號,肌肉變得繃緊,容易「瞓捩頸」,關節退化速度會增加,可能他們平日的坐姿都是不正確的,他說,「喺呢種天氣所以會痛多咗。」最後一個因素就是,很多人去旅行時,會坐長途機或長時間乘坐旅遊巴,不能用平時睡覺時使用的枕頭,亦有機會出現此問題。

      伍兆聰稱,20歲至40歲的人士則較多出現此現象,更提醒枕頭的高度承托力,不要用太高或太低的枕頭,如太高的話,上頸和頭部就會向前傾得太過多,最合適的枕頭高度,應該是在睡覺的時侯,面部躺在床上的高度與身體的高度相同。

      可用熱敷紓緩痛楚

      他續說,可用熱敷,食止痛藥,休息都是解決此問題,若求醫的話就會採用物理治療,紓緩繃緊的地方,如頸一向沒有大問題,一般來說,3至7日就會康復。而市民亦可多做一些伸展運動,以伸展肩膊和肩膊後面的肌肉運動,亦有一些深層頸椎肌力運動,以增加頸椎穩定性。

      伍兆聰補充,如果重複出現痛楚,即是「好番又痛番」的頸椎疼痛現象,又或者痛後沒有事,但一個星期後再痛,就應注意,若問題持續可找脊醫檢查,因頸椎可能有錯位或退化性關節炎。退化性關節炎通常發生在中年人士身上,但有年輕化的趨勢,如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用電腦和手機,或工作時的坐姿不太好,有30歲的白領人士也出現50歲才出現的問題。

  • 握力愈大死亡風險愈低

    【香港成報報道】日本厚生勞動省開展的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顯示,不論男女都存在握力愈大,死亡風險愈低的傾向。本次調查還表明,握力大的人患心臟病和中風等循環系統疾病的風險也較低。

      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在不限定年齡的情況下,對福岡縣1,064名男性和1,463名女性志願者進行調查,將他們分別按性別和握力大小分成四組,每組人數相等。研究人員還根據被調查者的年齡、飲酒狀況等因素進行修正,以便更準確把握這些因素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。

      或可助判斷健康狀況

      在排除其他因素影響後,研究人員以握力最小組-男性不足35公斤、女性不足19公斤為基準對各組情況進行對比,結果發現被調查者無論男女,都存在握力愈大,死亡風險愈低的傾向,其中握力最大組-男性47公斤以上、女性28公斤以上的受調查者的死亡風險,比握力最小組低大約40%。

      美國前些年的類似研究顯示,握力大的中年男性壽命更長,英國的一項以60歲以上老年人為主的大規模調查,也發現握力與死亡風險相關。參加此次研究者認為,握力將來有可能用於判斷健康狀況。

  • 女性跑步曬太陽 減骨質疏鬆

    【東方日報報道】女性隨年歲增長易有骨質疏鬆問題,巴西科學家近日提出解決方法:穿上運動短褲跑步。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,女性定期跑步,並讓雙腿多曬太陽,有助刺激骨質細胞增生,經過一年測試後,可減少約百分之二的骨質流失,更可「打散」皮膚下的脂肪團塊,減淡「橙皮紋」令皮膚回復嫩滑。

    有關研究由巴西聖卡羅斯聯邦大學進行,並刊登於最新一期《美容及激光治療期刊》。研究人員邀請二十名介乎五十至六十歲的女性參與實驗,她們沒有接受賀爾蒙替代治療,亦無其他健康問題。全部人每星期做兩次跑步機訓練,每次四十五分鐘,其中半數人於跑步時,兩旁放置二千盞LED燈,以紅外線照射她們的臀部至雙腳。

    打散脂肪減退橙皮紋

    一年測試完結後,研究人員發現沒有紅外線照射的一組女性,平均流失了百分之二點五的下肢骨質;配合紅外線照射的一組則沒有骨質流失。負責專家指出,跑步時,肌肉振動會令腿骨積聚電流,吸引周遭的骨母細胞,刺激骨質增生,再配合太陽光可令這種「叉電」效果發揮到極限。

    另外,熱能掃描顯示上述方法可令女性皮下溫度增加及血管擴張,促進血液循環,有助「打散」積聚在皮層下的脂肪團塊,減退令女士深感厭惡的「橙皮紋」。不過,有整形外科醫生認為,今次實驗人數較少,仍需更大型研究才可確定療效。

  • 中年人行得快少患癡呆

    【東方日報報道】中年人行路慢,手握力減弱,日後患老年癡呆症的機會風險高。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研究超過二千四百名中年人的步行速度、手握力及認知功能,並為他們進行腦掃描。研究發現,行得慢的人在六十歲以後患老年癡呆症風險,較行得快者高一倍半;手握力強的人患中風或小中風的風險則低四成二。

    參加者平均年齡六十二歲,監察期長達十一年;在跟進期,有三十四人患老年癡呆症,有七十人中風。該中心專家指步行速度慢與大腦整體體積小,以及負責記憶、語言及決策的灰質細胞較少有關;手握力強亦與認知能力及大腦整體體積有關。專家指,仍需研究患者為何會行得慢和手握力減弱。

  • 短時間運動提升大腦功能

    來源: 香港成報

   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《老年神經生物學》雜誌上發表文章說,老年人短時間運動即可使右腦的特定部位活躍,彌補左腦承擔的判斷功能。這是世界首次揭示運動可提高衰退大腦的功能補償。

      長者判斷速度提高16%

      日本築波大學和自治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,以平均年齡21.5歲的20名學生和平均年齡69.3歲的16名身體健康的老年人為對象,進行了判斷能力的測試。研究人員讓受測試者判斷給出的顏色和表示顏色的文字是否一致,統計他們回答的正確率和反應時間。之後讓受測試者騎自行車運動10分鐘,結束運動休息15分鐘後,重新接受同樣的測試,並用儀器觀察他們大腦各部位的活躍情況。

      比較兩次測試的結果,研究人員發現,學生們運動後判斷速度平均提高了50%,同時他們大腦左半的一部分表現活躍;老年組的判斷速度平均提高了16%,而比運動前受測試時表現活躍的卻是右腦的右額極。

      由於判斷能力由大腦左半部掌管,故研究小組認為,老年人的一些腦功能雖然隨著年齡增長有所下降,但經過短時間運動,大腦的其他部位會活躍起來,並在一定程度上補償衰退的左腦功能。